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进一步动员引领青年学生在投身基层建设、服务家乡发展中坚定信念、增长本领、作出贡献,2024年暑期,我校开展以“挺膺担当新时代 不负韶华砺青春”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共组建72支实践团队,其中18支团队入选全国专项,2支团队入选“乡村振兴 青春笃行”计划全国示范性团队,1支团队入选“心理健康青春行”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39支团队入选校级重点团队。此外,作为云南省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重点组织高校(全省共有6所高校),学校492名学生参与409个“返家乡”岗位,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回应家乡需求,助推青年创业兴乡三年行动;15名学子入选2024年云南省省级机关单位大学生实习“扬帆计划”实习人员,128名毕业生被选聘为全国或地方西部计划志愿者。楚师学子深入基层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青春的价值和意义,展现当代大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助力乡村振兴 绘美丽“新世界”
青年学子是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中坚力量。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实践团队赴凤庆县、易门县、玉溪市、大姚县、武定县等地开展“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知识、耕地保护政策等宣讲活动。通过旅拍记录乡村美好,设计产品包装,农产品直播培训,发起“情暖家乡,大学生助农”“半城苹果香,这就很云南!”等直播帮销网络主题活动,以数字化融合方式助推乡村振兴。志愿者结合专业优势,围绕乡村规划的科学性、环境保护的可持续性以及农作物栽培管理的标准化和机械化、光伏发电等方面赋能科技助农。志愿者们进入永胜县边屯文化博物馆、会泽江西会馆、唐继尧故居等历史文化遗迹,深入感受当地民间歌舞等文化风俗,挖掘本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实现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传承弘扬非遗文化 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为不断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非遗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支实践团队深入实践、广泛开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以实际行动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用青春汗水书写实践篇章。团队赴永子文化园、永昌阁、保岫广场开展永子非遗文化宣讲,传承棋韵之美;赴宣威市学习宣威火腿制作技艺;赴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开展“弘扬佤族非遗文化,助推文旅发展”暑期社会实践;赴姚安推进彝族创世史诗《梅葛》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赴福建漳州探寻闽南地区传统非遗文化——芗剧(歌仔戏),近距离感受戏曲文化魅力;赴永仁县开展彝族刺绣纹样采集,通过彝族图纹保护和传承彝族历史文化。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之路,开启了一次对民族文化根与魂的深刻挖掘与传承之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精神。

追寻英雄足迹 传承红色精神
为持续深化党史学习教育,楚师学子重走红色足迹、追溯红色记忆、挖掘红色故事、体悟红色文化,在赓续红色血脉中汲取青春奋进力量。“乡遇未来”志愿服务队、“红迹寻根·振兴乡梦”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峨山彝族自治县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龙陵县松山战役遗址体悟革命精神;“重踏红途,砥砺前行”志愿服务团、马克思主义学院“理论宣讲润民心,同频共振新时代”社会实践团队重走长征路,重温抗战峥嵘岁月,缅怀英烈;“传承红色基因,关爱革命前辈”志愿团队前往昆明市寻甸县,深入红色革命地区,走访慰问老革命家,为他们送去温暖和关怀,聆听他们讲述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开展“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井冈山精神”等宣讲活动,志愿者们在光辉思想的洗礼下提振艰苦奋斗、奋发有为的精气神,永葆革命初心和革命斗志。

教育关爱服务 筑梦童心共成长
儿童心向党,真情护成长。聚焦留守儿童、寄宿儿童、困境儿童、城市随迁子女等,学校组建赴会泽县的“童心向党”志愿服务队、赴腾越镇的青腾志愿服务队、赴师宗县的“缤纷假日先锋队”志愿服务队、赴东华镇的“携星光入乡,助童梦飞扬”社会实践团、赴临沧市临翔区儿童福利院“暖心福缘”暑期社会实践团、赴镇雄县乌峰街道的“童守童伴·情系情牵”志愿服务队、赴会泽县联合仙龙社区的“微光”志愿服务队等,开展以文化传承、思想引领、科技创新、文明生活、艺术素养、快乐学习等为主题的一系列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团队成员专业优势开展基础科普启蒙教育,让孩子们感受光、追逐光、成为光,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学会赞美,爱国向党。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筑牢强国语言基石
为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安排部署,全面落实语言文字工作精神,助力乡村建设,学校组建志愿团队赴法脿镇、施甸县、腾冲市蒲川乡、凤庆县勐佑镇、富源县后所镇等地开展当地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研,围绕当地的独特文化符号,精心设计“推普+文化浸润”推普模式。通过入户走访、问卷调查、开展宣讲、推广语言文字助力乡村振兴APP、引入中国语言文字数字博物馆资源及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学习等手段,精准把脉村民语言文字普及程度、质量以及学习需求,个性化解决学习难题。在落实推普政策的同时,深刻践行乡村文化振兴理念,进一步强化了普通话作为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桥梁作用,助力乡村发展和民族团结。

据统计,学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实践团队围绕活动主题开展宣讲及讲座61场次、发放宣传资料共计2103份、受益群众达3万余人,实践事迹累计被“学习强国”学习平台、《语言文字报》、云南网、中华网、双柏县融媒体中心、腾冲市融媒体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公众号、石家庄共青团公众号、楚雄青年公众号、青春峨山公众号、共青团勐腊县委公众号、龙陵青年公众号、姚安社工公众号、南华青年公众号等主流媒体报道100余篇次,并被双柏电视台、大姚电视台采访报道。
实践是青年学子服务社会的最好途径。此次社会实践,我校学子用青年话语体系观察和阐释“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深学细悟、笃信笃行,用青春智慧将象牙塔里的“金点子”转化为服务基层的“金钥匙”,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云南篇章中贡献独属于楚师学子的青春力量。
供稿:校团委
审核:尹坤萍
编辑:袁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