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楚雄网讯(记者 邱君竹) “我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够早期诊断人胸膜间皮瘤,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有效挽救患者生命。”近日,楚雄师范学院生物学教授邱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今年荣获“彝乡科技领军人才”称号的邱璐不仅是一名好教师,更是一位在科研上顶呱呱的“大咖”,她主要从事生物体DNA、RNA分子以及分子光谱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在教学和科研路上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教师,邱璐从不照本宣科,她不断突破创新,结合楚雄州的实际编写具有本地特色的教材、教案。“楚雄师范学院是楚雄州唯一一所地方本科高校,我作为楚雄师范学院的一名教师,教授学生的知识要能够学以致用,服务当地社会;而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为当地民众健康服务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她认为。
其实,从30年前,邱璐就以楚雄州地方经济建设及民众健康的热点、难点、特色问题,作为科研项目选题及研究的重点。中药材和花卉是云南省的重要支撑产业,楚雄州的中药材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彝族医药产业又急需大力发展,邱璐就着手研究中药材的组织培养,研究涉及本地植物50多种,例如,大姚黄芩、白芨、灯盏花、贯叶连翘等都是彝药主材。她的创新技术应用到药用植物、花卉、构树组织培养等方面,实现了药材、花卉组培苗工厂化生产,那时的邱璐就是最早的研究彝药药用植物组织培养的专家。
18载求是 科研路上勇攻坚

2003年,邱璐到北京大学访学深造,学术水平再上新台阶,她开始研究生物体DNA、RNA分子与转基因技术,并将生物技术运用到茶花DNA研究中,此项研究成果经科技查新共有七个国际创新点,为楚雄茶花品种的鉴定、选育及新品种生产提供了科学依据,获得了云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并申请到48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她又用这笔基金支助了40多名本科生完成了毕业论文实验。2012年第27届国际茶花大会在楚雄召开,邱璐被组委会授予“楚雄州茶花事业突出贡献荣誉奖”。
近年来,邱璐联合楚雄彝族自治州人民医院、大姚县医院等开展的研究项目,人胸膜间皮瘤DNA与RNA早期诊断标志物及分子机制研究,已取得国际创新性成果。人胸膜间皮瘤是楚雄州大姚县的特有病,这种病早期无病症,发现时已是晚期,死亡率较高,严重危害着民众的生命健康。“原来是没有任何办法医治的,因为早期无病症,等发现已经无法救治,我们通过DNA与RNA分子的研究和分析,可以做到早期发现,从而进行手术干预,挽救患者生命。”这种疾病研究的成功突破不仅为邱璐争取到40万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经费,为她后续的研究提供了资金支持,更为攻克楚雄州医学难点,保障民众健康作出重大贡献。
30载风雨 科研路上初心不改

30年科研路可谓历尽艰辛,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几乎没有时间做科研,邱璐牺牲了节假日和休息时间,常常熬夜至凌晨写方案、报告、论文、专著等,截至目前共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国际核心期刊SCI上已发表论文10多篇。在项目开展初期,楚雄买不到液氮,她得经常带着高压罐自己开车到外地打液氮用于DNA、RNA的提取,一个柔弱的女性,一个人拖着30多公斤的液氮罐在实验室与液氮厂之间来回跑,一坚持就是八年多。科研是烧钱的,没有经费科研实验无法进行,她四方筹措,想尽办法,通过广泛的科研合作、积极的项目申报争取经费,甚至用自己的工资去买实验药品。她说:“我不管项目申报能否成功,但我不敢放弃任何一个项目申报的机会,而且每一个项目申报书都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连标点符号都不能有任何错误。”广博的学识、严谨的态度、不计得失的坚持终于成就了邱璐的项目梦,让她获得了多个高级别的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目前,针对楚雄州的热点、难点、特色问题她已组织完成科研单项实验100多项,形成论文形式的实验总结100多项。

谈起吃过的苦,邱璐告诉记者,30年的科研路充满坎坷,特别是遇到人胸膜间皮瘤这样的“硬骨头”,但是她和她的团队从没放弃,因为这涉及到楚雄州民众的健康,攻克这个难题意义重大,这是作为科研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科研需要厚实的学科基础,广博的知识信息,而科研成果又可转化为教学经验指导、充实、创新教学。我热爱我的这份事业,也将尽力扮演好我的这两重身份,同时也希望更多的学子能够投身到生物医药大健康研究领域中来。”她说。
来源:云南楚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