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至19日,2025丝路云裳·七彩云南民族赛装文化节暨第三届楚雄时装周·中国国际时装周在楚雄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中共楚雄州委、楚雄州人民政府等6家单位联合主办,中共楚雄州委宣传部、楚雄州商务局等4家单位具体承办,是推动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促进国际文化交流、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平台。我校作为扎根楚雄、服务滇中的地方本科应用型高校,依托彝绣现代产业学院产教融合优势,组织91名学子组建跨专业非遗展演团队深度参与活动,以实践行动诠释地方高校服务区域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担当,助力彝绣非遗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

跨学科组建团队 分类培养夯实能力基础
学校彝绣现代产业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为引领,打破学科专业壁垒,组建跨专业非遗展演团队,精准对接活动需求。针对学生专业背景多元的特点,学校分类(展演组、服装组)施策强化培养。展演组邀请专业表演老师、模特导师联合授课,内容涵盖彝族文化知识、民族服饰认知、舞台表现技巧等核心模块,后续再通过5天高强度集中排练,助力学子快速磨合、互补协作;服装组则由学校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全程参与服装设计与制作实践。这种分类培养、协同发力的模式,既是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生动实践,也为学子搭建了跨专业协作、锤炼专业技能、开阔国际视野的优质成长平台。

多场次展演亮风采 文化创新绽芳华
第三届楚雄时装周期间,彝绣现代产业学院非遗展演队凭借出色表现成为活动焦点,先后在楚雄大剧院、彝人古镇等核心场地,圆满完成6天48场多民族服饰展示任务。本次展演服饰涵盖范围广泛,既包括中国、东南亚多国的特色民族服饰,也涵盖国内四川凉山州、贵州黔南州、湖北恩施州等地区的代表性服饰,涉及彝、苗、壮、傣等多个民族,全方位呈现多民族文化的多元性与独特性。
展演过程中,楚师学子们以规范整齐的台步、灵动鲜活的表现力,将每一件服饰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生动传递,深刻诠释不同民族文化的魅力,为时装周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赢得现场观众与活动主办方的高度认可。

专场展演压轴登场 师生作品彰显文化匠心
10月19日下午,学校彝绣现代产业学院倾力打造的楚雄彝族特色服饰专场演出压轴登场,63套融合传统与创新的彝族服饰精彩呈现,成为整场盛会的核心亮点,集中展现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与设计实践中的成果。
其中,“十月团花”礼服系列作为专场演出的“点睛之笔”,由学院视觉传达专业教师严春婷、熊浩琳、陈宁熙牵头,带领26名学生组成团队独立完成设计与制作。面对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团队仅用半个月时间,充分利用课余间隙攻坚,多次通宵赶制,以高效的执行力与紧密的协作力,将产学研融合的实践成效具象化,成为学院育人成果的生动缩影。该系列深度扎根楚雄彝族文化,设计团队精准萃取彝绣传统精髓与十月太阳历“十兽纪月”文化内核,将彝族经典彝文符号、植物刺绣纹样进行现代化创新转译,最终呈现10款特色礼服。色彩上以黑、红、黄等彝族传统民族色为基底,奠定浓郁的民族基调;工艺上则巧妙融入亮片点缀、鸵鸟毛装饰、立体刺绣等现代手法,让每款礼服既生动演绎出对应月份的神兽意象,又传递出自然生机,在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语言的碰撞融合中,精准诠释了彝族文化“传承中创新、创新中新生”的发展脉络。
校党委副书记杨宏仁亲临现场观看演出,对此次专场活动给予高度评价。杨宏仁表示,学校以民族服饰设计与展演为纽带,既有效培育了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与实践能力,又为地方民族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实现“育人”与“服务地方”的双重价值。


警民联动践担当 校地协同惠民生
19日晚,学校31名展演队学子身着彝族服饰,在昆百大·楚悦广场与楚雄市公安局联合开展反诈宣传活动。活动以“文化+公益”的创新形式,将民族文化展示与社会治理需求相结合,通过服饰展演吸引群众关注,现场发放反诈宣传资料、讲解典型案例,有效提升群众反诈意识。此次活动既展现了学校学子的社会责任感与青春担当,也为校地协同服务民生、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探索了新路径。

长期以来,我校紧密对接地方发展战略,依托学科和人才优势,通过现代产业学院深度参与彝绣非遗传承与产业升级工作,在技艺传承、文化研究、创意转化等核心领域持续发力。此次参与时装周系列活动,既是学校产学研合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彝绣文化创新表达的生动实践,更是学校服务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具体行动。今后,学校将持续深化校地校企合作,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力助力楚雄彝绣从“非遗明珠”向“世界文化符号”跨越,为服务国家文化战略、推动区域文化繁荣与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楚师力量”。
(供稿:美艺学院;初审:耿尚勋;复审:袁双云;终审:王波)